导航菜单

猪感染流行性腹泻的方式

今天东方常识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中国流行性腹泻影响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猪得了流行性腹泻怎么办(猪感染流行性腹泻的方式)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猪得了流行性腹泻怎么办

#苗惠中国 河南农大王川庆教授讲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一) #养猪 #养猪人 #猪病防控

猪流行性腹泻如何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母猪的发病率为15%~90%,哺乳仔猪、架子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病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24~36小时,育肥猪为2天。
【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大小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哺乳仔猪症状明显,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吃食后,体温正常或稍偏高。腹泻开始为黄色黏稠便,后变成水样稀便,并混杂有黄白色的凝乳块,腹泻最严重时排出的粪便几乎水样。呕吐、腹泻同时病猪伴有精神沉郁、厌食、消瘦及衰竭。症状的轻重与日龄大小有关,日龄越小,症状越重,1月龄内的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率约50%。断奶猪、育肥猪症状较轻,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佳,腹泻;病程约持续1周左右。成年猪仅表现呕吐和厌食。【病理变化】尸体消瘦,皮下干燥,胃内有多量黄白色的凝乳块,小肠病变有特征性,通常肠管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镜下小肠绒毛萎缩。【防控措施】(1)预防平时尤其是冬季要加强防疫工作,防止本病传入,禁止从疫区购入仔猪。防止犬、猫等进入猪场,应严格执行进出猪场的消毒制度。一旦发生本病,立即封锁,限制人员参观,严格消毒猪舍用具等。将未感染的预产期20天以内的怀孕母猪和哺乳仔猪连同仔猪隔离到安全地区饲养。紧急接种疫苗,可用猪腹泻氢**铝灭活苗,妊娠母猪产前30天接种 3毫升,10~25千克仔猪接种1毫升,25~50千克猪接种3毫升,接种后15天产生免疫力。(2)治疗病猪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无效。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温暖、清洁、干燥,供足饮水,可减轻病情和降低死亡率。

猪感染流行性腹泻的方式

中国那个朝代爆发过霍乱?

 霍乱病传入中国,使用了传统的霍乱病名。早在《内经》中,就曾多次使用霍乱这一病名。如《灵枢•五乱》篇说:“乱于肠胃,则为霍乱”。《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不及,民病飨泄霍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汉书》说:“闽越夏月暑时,欧(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
  《伤寒论》对霍乱的症状和治疗都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如“呕吐而利,此名霍乱”,这些都说明,霍乱在汉代已是众所熟知的病名了。
  对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学者们多遵从伍连德在《霍乱概论》中的论述,认为是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传入中国的。他是依据宋如林在重刊林森《痧症全书》序中所言:“嘉庆庚辰(1820年)秋,人多吐泻之疾,次年辛巳更甚剧”。又云:“此症始自广东,今岁福建台湾,患者尤甚”。余云岫在《流行霍乱与中国旧医学》一文中考证,中国之有霍乱,约在1817年,由印度经陆地传入,此前虽有记载,皆不能确定为真正霍乱。对此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1817年的传入没造成特大流行,可从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1817年由印度源起造成世界大流行时,霍乱就传入了中国,故首次传入应从1817年算起。日本井村哮全也支持余云岫的观点。对于霍乱,我国似乎还有更早的记载,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涂绅的《百代医宗》一书中记有“嘉靖甲子(1564年),人多患此疾,自脚心麻至膝上者,不胜其数,死者千万矣”。后世医生据此对霍乱有“麻脚瘟”的病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认为,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记述霍乱的症状有吐利、腹痛、手足冷、烦躁、干呕、转筋等,似已认识此病。
  在世界霍乱的七次大流行中,我国每次都是重疫区,并且在两次流行的间期也患者不绝,病毙者甚众。据伍连德《中国霍乱流行史略及其古代疗法概况》记载:“自一八二零年英国用兵缅甸,一旦霍乱流行,直由海道经缅甸达广州,波及温州及宁波两处,以宁波为剧。次年,真性霍乱遂流行于中国境内,由宁波向各埠蔓延,直抵北平、直隶、山东等省。一八二六年夏由印度传入中国。又自一八四零年由印度调入英印联军,遂造成第三次之霍乱流行”。陆定圃《冷庐医话•卷三•霍乱转筋》中说:“嘉庆庚辰年(1820年)后,患者不绝”。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瘟毒吐泻转筋说》中也说:“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病吐泻转筋者数省,死亡过多,贫不能葬埋者,国家发币施棺,月余之间,共数十万金”。在清代,以光绪十年(1888年)流行最盛。在民国时代,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霍乱流行最广,波及城市达306处,患病者达10666人,死亡者达31974人。
  霍乱传入我国后,因不知病源,医生则据症状名病和预防。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称此病为“吊脚痧”,同书又以付题称为“麻脚瘟”,田晋元则在所著《时行霍乱指迷》一书中,称为“时行霍乱”。民国初年,也有据英语者称此病名为“真霍乱”。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在法定文献和教科书中便称此病为霍乱,而不再称“真霍乱”和其他病名了。在王孟英所著《霍乱论》中,提出在春夏之际,在井中投以白矾、雄黄,水缸中浸石葛蒲根及降香为消毒预防之法。
  霍乱虽然与《伤寒论》之霍乱病源和轻重不同,但运用《伤寒论》的辨证和方药,如用理中汤、四逆汤等却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就明确指出以温经通阳之药为治。这一观点,历代以来虽有徐灵胎、王孟英等人反对,谓霍乱属热不可以热药疗治,但从病证有腹痛、米泔样便、手足厥冷等一派寒象来看,用姜附四逆辈方为契合,这也为实践所验证。当年章太炎先生就指出,四逆汤之疗效,和西医的樟脑针、盐水针(补液)效果不相上下,而且原理也相同。在当代,治疗霍乱的几大原则不外乎是输液或口服药物以补充水及电解质,使用抗生素(如磺胺、呋喃唑酮、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治疗并发症和对症治疗。运用中医药治疗霍乱是值得重视的,早在《内经》的运气学说中,就指出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与某些疾病流行相关。1951年,郁维对上海1946~1950年霍乱流行的研究,证实了霍乱流行与大气的绝对湿度有关。
  1961年的埃尔托型霍乱,也曾出现于我国广东沿海,后曾波及二十余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一定的危害。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经证实是埃托型的变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香港及欧美等地,我国1993年在新疆首先发现0139,5年多时间报告300余例,仅占同期爱尔托病例的0.5%。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霍乱的流行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扰的公共问题。1997年霍乱在扎伊尔的卢旺达难民中大规模爆发,造成7万人感染,1.2万人死亡。这证明,霍乱仍是灾难性的,这也说明第7次流行还没结束。

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

腹泻病可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猪群中发生,但是主要发生在仔猪的三个年龄段:出生后1~3日龄、7~14日龄和刚断奶后的仔猪。
1 致病机理
小肠是大部分营养成分吸收的场所,大肠段含有众多的菌落具有强大的发酵作用。所吸收的大部分是一些挥发性脂肪酸、电解质和水分。仔猪在病原微生物和各种应激因素的**下,肠道内环境发生紊乱,病原微生物大量增殖,产生、释放有害气体和毒素,造成肠绒毛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破坏了肠粘膜完整性,消化机能紊乱,小肠吸收能力降低,小肠中大量未充分消化的食糜进入大肠,使大肠微生物发酵产生有害酸的浓度增加,而引起大肠内渗透压上升,大量水渗入大肠从而引起腹泻,使营养物质、电解质、体液严重丢失,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2 致病因素分析
2.1 传染性病原因素
引起腹泻致病陛病原有: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a、猪痢疾密螺旋体如 Treponemahyodysentefiae,TH、沙门氏菌Salmonellosis等);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轮状病毒rotavims、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等);寄生虫(猪等孢球虫 (1sospomalis)、类圆线虫如 Strongyidesmnsomi、猪毛首线虫Tfichurissuis等)的感染都可引起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和球虫。据统计哺乳猪流行的病原:球虫占32%、大肠杆菌占21%、传染性胃肠炎占20%、产气荚膜梭菌占11%、轮状病毒占10%、未诊断的占6%。常常同一病料所分离鉴定出来病原不止一种,并随着近些年来的观察分析,球虫导致的腹泻有增加趋势。
2.2非传染性病原因素
消化不良(如喂食过多、饲喂发霉或有毒饲料、大豆粉等饲料过敏)、代谢失调(如低血糖症)、环境恶化引起的应激等,大多发生在断奶期间。
3 细菌性腹泻
3.1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集约化猪场猪只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1~5日龄的仔猪所占比例较高(54%),从6日龄到断奶时所占比例较少(14%),根据发病日龄可分为以下两种:
3.1.1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又称仔猪黄痢):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病原是以溶血性大肠杆菌O抗原型O60和O115两种血清型为主,以排出黄色水样或内含凝乳小片的粘液状粪便和迅速死亡为主要特征。胃肠卡他性炎症,十二指肠严重充血、水肿。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发病率在75%左右,死亡率50%,更小的仔猪甚至100%死亡。控制不好将给养猪场造成很大损失。
3.1.2迟发型大肠杆菌病(又称仔猪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1~3周龄仔猪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出灰白色、糊状、有腥臭味稀粪为特征,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3.2 C型魏氏梭菌(仔猪红痢、坏死性肠炎)
该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的,病猪排出血红褐色或含有坏死组织碎片、气泡的稀粪。主要感染3日龄以内的仔猪。据调查,1~3日龄发病率为71%,4~7日龄为11%,2周龄为13%,3周龄为5%,该病病程短,死亡率高。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剖检病变为空肠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
3.3 密螺旋体(猪痢疾、血痢)
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以2~3月龄发育的小猪最为严重。主要症状为剧烈下痢,排出混有血液、血凝块、粘液及组织碎片的褐、黑红色血痢。可引起病猪死亡,发育受阻,饲料报酬低,死亡率一般在25%~30%。剖检病变为大肠枯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重者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样坏死性肠炎。
3.4 沙门氏菌(仔猪副伤寒)
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腹泻性传染病。主要感染4月龄以内的仔猪,尤其是刚断奶仔猪易感。发病率低,死亡率高。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和慢性病例主要为大肠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有不同程度的溃疡,病猪表现为严重腹泻、排出含有血液及坏死组织碎片的的黄绿色、褐色恶臭粪便,体温升高至40.5~41.5℃,在耳、四肢、腹部皮肤还会出现紫斑。
3.5 细菌性腹泻的预防与治疗
3.5.1预防:防治细菌性腹泻病关键首先是做好免疫工作,建立、执行规范的免疫程序,做好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免疫的重点是产前母猪,疫苗应选择与本场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条件许可,可以自制。产前6周和2周分别注射1次,预防大肠杆菌病;母猪分娩前15~30d免疫接种仔猪红痢氢**铝菌苗,预防仔猪红痢;仔猪35日龄免疫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预防仔猪副伤寒;母猪分娩前20~30d4ml、仔猪25kg以下1m1免疫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可预防仔猪该病的发生。
3.5.2治疗:治疗原则是1只发病,全窝预防。发病后再治疗,疗效不佳。
(1)抗生素治疗:土霉素,庆大霉素, 2%烟酸诺氟沙星,磺胺脒,痢菌净,均有一定的疗效。有条件的可以作抗生素敏感试验以便采用适宜的抗生素治疗。
(2)大蒜疗法:制取大蒜泥25g加等量水搅匀,每头患病仔猪1次喂服10~30mL,每日2次,连用3d。
(3)补液疗法: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可向腹腔注射5%的葡萄糖盐水20mL,1d1~2次。
根据微生态学原理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如:促菌生、乳酶生均能达到防治腹泻的效果。本类药不能与抗菌素合用。
4 病毒性腹泻
4.1 传染性胃肠炎(TGE)
本病是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在较为寒冷的月份,各龄猪均易感染发病。临床以厌食、口渴、呕吐和急剧水样腹泻,粪便呈黄、淡绿或灰白色。后期消瘦、脱水。胃和小肠有卡他性炎症、充血、出血。仔猪发病率高可达50%~100%、死亡率10%~30%,还要取决于猪群的免疫水平和环境因素,较大的或成年发病猪不易死亡,一般呈良性经过,并产生免疫力。
4.2轮状病毒rotavirus
2月龄内仔猪都可感染轮状病毒,发病仔猪主要表现厌食、消瘦、精神萎顿、被毛粗乱、出现柠檬黄、奶酪或黑色水样腹泻,有时伴有呕吐,年龄较大的猪仔呈隐性感染,腹泻比较温和,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发病率达50%~80%,死亡率5%~20%,如缺乏母源抗体保护,哺乳仔猪病死率可达100%,病变部位主要限于消化道,从十二指肠末端到各段小肠上皮细胞受到破坏,肠壁变薄、肠绒毛萎缩、一些消化酶消失、消化功能减退,如果在病毒感染的同时继发细菌感染将会大大增加死亡率。
4.3 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俗称冬季拉稀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各阶段的猪均易发,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12月至来年2月寒冬季节,或气候突变时节,病猪排灰黄色、灰色水样稀粪、同时伴有精神沉郁,厌食,消瘦及衰竭。发病率高达100%,1周龄内仔猪死亡率约50%~70%,成年发病猪不易死亡.病变部位局限于小肠,肠管膨胀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4.4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严格的讲,病毒性腹泻都没有好的治疗办法,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造成衰竭,可进行一些对症疗法。应用抗菌药壮观霉素、庆大霉素、阿普拉霉素、呋喃西林和新霉素、氟派酸等预防继发感染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药物对病猪**饲喂,以减少胃肠功能负担,加快恢复;饲料中可加入少量涩肠收敛剂,腐植酸钠等,对于该病的恢复有一定的疗效。也有人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吗啉胍(吗啉咪胍,吗啉双胍,病毒灵,ABOB,Moroxydine,Morpholinebiguanide)、金刚烷胺(amantadine)、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Ribavirin),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收到一定的效果。
5 球虫病
5.1 症状
猪场的集约化加重了球虫病的流行,6~15日龄哺乳仔猪较为易感,发病率50%~70%,病死率低。病猪体况较差,皮肤变暗变白,被毛粗糙,无光泽。眼窝下陷,皮肤无弹性,喜卧,体重减轻。中度腹泻,排水样或白色奶油状、灰色恶臭粪便,先为糊状,后为液状,最后有的因脱水衰弱而死。剖检可见空肠、回肠呈局灶性溃疡或肠粘膜出血性炎症。
5.2 防治
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可添加磺胺类药物对该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磺胺类药物主要作用于寄生虫的无性繁殖阶段,因此必须是“用药早、疗程足”,根据本场发病规律在发生腹泻的前3~4d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连续用药 5~7d才有效,可产生一定效果。
仔猪球虫病的感染来源于产房中未被清除或由母猪带入产床的球虫卵囊,因此要减少仔猪球虫病的发生,必须加强产房的清刷及消毒。结合“全进全出”制度,用高压水彻底冲洗产房地面及用具;母猪转进产房前要驱虫并清洗体表,在产前2周到产后2周内,母猪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
6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主要表现在:
6.1 刚断奶仔猪消化系统不完善,吸收面积小,饲粮完全改为固体的生饲料,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
6.2 仔猪生活环境的改变,舍内温度、湿度、卫生等及天气寒与热的变化,造成仔猪腹泻。
6.3 饲喂管理不善,饲料的随意更换、喂食过多、饲喂发霉或有毒饲料、造成的腹泻。在发病仔猪的粪便中明显能看到饲料颗粒。
其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的饲料来源,适当限饲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酶制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7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要点
7.1 加强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后期(临产前30~40d)的采食量,以产出强壮且抵抗力较强的个体。
7.2 免疫学的防治,在产前6周内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接种疫苗进行彻底驱虫。并做好母猪的产前补硒工作。母猪可于产前1周注射**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10mL。
7.3 结合“全进全出”做好空产床的彻底清冼、消毒工作,以及母猪进产房前、后猪体的清洗和消毒。
7.4 仔猪吃初乳是产后预防腹泻的第一步。仔猪出生后,先用温水洗净母猪乳房,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母猪乳房,最后挤掉少许初乳,再人工固定奶头,让所有的仔猪尽量吃到充足的初乳;母乳的质量是影响仔猪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哺乳期需要采用高质量的哺乳料以提供充足优质的母乳。
7.5 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及时补铁和硒,母猪于产前1周注射**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10mL,仔猪于3日龄注射含硒的铁剂1mL(内含铁100~150mg),不及时补铁,仔猪易发生贫血,导致抵抗力下降,引起下痢;缺乏VE和硒时会影响仔猪免疫功能,造成继发性腹泻。
7.6 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保持猪舍的干燥。温度的突然变化是引起仔猪腹泻重要原因之一,当舍内昼夜温差超过 10℃时,腹泻发生率明显升高25%~30%。刚出生的仔猪最适宜的温度在30℃左右。以后每周降低2℃直至断奶时 23℃左右。圈舍湿度保持在65%~75%为宜。
7.7 仔猪早期补料,仔猪7日龄左右是仔猪长牙期,喜欢咬东西来消除牙龈肿胀和发痒,合理利用其生长特点进行诱饲。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逐渐适应植物性饲料,为断奶的平稳过渡和下痢的预防创造条件。
7.8 断奶前3d做好母猪的减料工作,直到断奶日停料1d,同时在断奶的前后 3d的仔猪料中添加一些抗应激类、抗生素类或益生素类物质。断奶前3d适当限饲,按正常采食量60%~80%饲喂,以后逐渐达到正常采食量,以降低仔猪腹泻。
7.9 根据仔猪消化生理特点,提供营养平衡、消化率高的饲料,并添加酸化剂 (乳酸,柠檬酸、富马酸、甲酸钙)、复合酶制剂(淀粉酶、蛋白酶、纤维分解酶、糖类分解酶)以弥补仔猪胃酸不足和内源性消化酶不足,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消除消化不良和减少腹泻的发生。
7.10 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徽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研制的内含有益微生物(如双岐杆菌、嗜酸乳扦菌、粪链球菌、蜡样芽抱杆菌、枯草芽抱杆菌、酿酒醉母等)。商品名有:乳康生、调痢生、促菌生、整肠生、乳酶生等.这类制剂能调节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适合于细菌性腹泻的预防。

猪流行性腹泻有哪些临床症状?

答:本病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委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约1周,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肥育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1周后康复,死亡率为1%~3%。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泻3~4天可自愈。本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参考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办法。我国已研制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甲醛氢**铝灭活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二联灭活苗,这两种疫苗免疫妊娠母猪,仔猪通过初乳获得保护。

什么是猪流行性腹泻?

本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特点是呕吐、腹泻和脱水,传播快、分布广。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仔猪、架子猪、育肥猪的发病率几乎是100%,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每年寒冷季节多发,数日内传播全群,经20多天自然平息。[症状]本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基本相似,10日内的仔猪突然发生呕吐、水样腹泻,呈灰黄色,病程3~4天,因脱水死亡,死亡率50%。哺乳后期和青年猪表现为吃食少,没精神,水样腹泻,体温不高或稍高点,4~7天逐渐恢复健康,一般不会死亡。[预防](1)用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免疫注射,对妊娠母猪产前30天后海穴注射,新生仔猪吃到奶后获得免疫力。(2)新生仔猪未吃奶前肌内注射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治疗]没有特效药物,只能对症治疗。补液防止脱水,注射抗生素药物防止继发感染。断奶仔猪、青年猪、育肥猪,只要加强护理,可自然痊愈。另外,新生仔猪口服康复母猪的高免血清,每日10毫升,连用3天,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怎样防控猪流行性腹泻?

@养猪人,猪流行性腹泻防控,这些技术要点得知道!#养猪 #养猪技术 #苗惠中国

长期腹泻有可能是什么病的前兆?